是的。
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划分季节的方法来看,立冬意味着风雨、湿度、气温等,处于转折点上,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转变,立冬之前属于秋天,不过立冬后此时仍处于初冬阶段,在气温上,大部分地区还不算冷,尤其是偏南方的地区,在晴朗无风之时,常会出现风和日丽、温暖舒适的“小阳春”天气,局部温度可高达二十多度,让人感觉秋季还未过去,冬天也还远着,但从季节上计算,立冬之前都是秋天,立冬后就算是冬天了。
立冬开始。
依据天文划分方法,我国四季划分以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四立”作为四季的始点,其中冬季是以立冬,斗指西北,太阳黄经到达225°为始点,到下一“立春”结束,因此立冬就是表示冬季开始,是享受丰收、休养生息的时节,此时民间有祭祖、饮宴、卜岁等习俗。
并不是。
立冬并不意味着就到了冬天的寒冷气候,而且二十四节气以及相应的物候,实际上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气候状况的总结,对于长江以南地区,要到11月底才能有冬季的感觉,而珠三角地区,更接近亚热带气候,12月份依然比较温暖,如果要从气温划分冬季的话,需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0℃以下才算是冬季的开始,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需要到冬至后才能达到这个低温程度。
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。
老北京人说:“立冬补冬,不补嘴空。”在京津地区,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,有的还讲究吃”倭瓜“馅的饺子。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,水饺外形似耳朵,人们认为吃了它,冬天耳朵就不受冻。
南京有句谚语,“一日半根葱,入冬腿带风”。一立冬,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,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按老人的**,葱性温味辛,能发散让人出汗,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,阳气运行便通畅了,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。
在福建、潮汕,民间素来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说法,因此冬要吃甘蔗、炒香饭。“立冬”的甘蔗已经成熟,吃了不上火,不仅可以保护牙齿,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。甘蔗是潮汕人“补冬”的食物之一。
立冬,闽中俗称“交冬”,意为秋冬之交。立冬“补冬”,家家户户要熬制**汤,将山白芷根、盐肤木根、山苍子根、地稔根等剁成片,下锅熬煮出浓浓的**汤后,捞去根块,再加入鸡、鸭、兔肉或猪蹄、猪肚等熬制。
民俗有云:“北吃饺子南吃葱,铜锅羊肉好过冬”。羊肉性温热,常吃容易上火,中医讲究“热则寒之”的食疗方法,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,能起到清凉、**、去火的作用。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、丝瓜、油菜、菠菜、白菜、金针菇、蘑菇、莲藕、茭白、笋、菜心等。